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访国土资源部地灾应急办主任崔瑛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 2013-07-19

  如果将地质灾害发生分为“大”“小”年的话,今年的地灾“年景”,的确不容乐观。

  从年初的云南省镇雄县果珠乡滑坡灾害发生后,我国在非汛期就已经发生多起重大地质灾害。进入汛期后,各地因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更是接二连三,险情不断,让人揪心。

  717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应急办已组织专家统计分析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人员伤亡情况,寻求规律、查摆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汛期未至,灾害已临

  汛期未至,灾害已临,是今年地质灾害呈现的显著特点。非汛期即有大型地质灾害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与近年来人类经济活动频繁,人为因素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密切相关。

  进入汛期后,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加严峻。多发、频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区,近期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五省(市)发生的地质灾害占全国地灾总数的81%,伤亡人员占全国的90%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5年前发生的汶川地震对震区依然有着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前不久发生的芦山地震亦然。正是地震,导致了灾区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变得异常脆弱,山体开裂、岩石破碎,而且由于当地植被覆盖良好,致使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大、分布广、隐蔽性强,特别容易产生高位远程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隐患,危害极大。710日发生的都江堰特大型高位滑坡自然灾害,就是在暴雨和地震形成的震裂山体等诱发因素叠加作用下发生的。

  道路沿线发生山体崩塌及滑坡,是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呈现的又一特点。经统计,近期,道路沿线发生的地质灾害占灾害总数的56.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近年来道路修建工程较多,工程施工强度较大,加之山区地质环境本就复杂,道路沿线边坡地带极不稳定,特别是遭遇强降雨,更加大了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道路沿线地质灾害虽单次危害小,但数量多,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崔瑛提醒。

  伤亡背后,教训深刻

  421日~22日,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一地接连发生两起山体滑坡,而二次滑坡造成道路抢修工人11人死亡、2人受伤;712日,陕西延川县同样发生此种滑坡,灾害共造成5人死亡,其中二次滑坡造成两名救援干部牺牲。

  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这是今年地灾伤亡呈现的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发生这样令人惋惜的状况并非偶然。专家指出,地质灾害发生后,救援力量来自政府及社会的不同部门和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很多人防灾避险意识薄弱,这是造成救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因灾伤亡呈现的另一个特点是:老人儿童较多、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旅游避暑人员较多。据统计,“三多”人员伤亡约占上半年因灾伤亡总数的60%,在一些较大灾害中,这一比例更高达80%左右。比如,在年初云南镇雄山体滑坡46名因灾死亡人员中,有26名老人、儿童;在“3·29”西藏墨竹工卡县山体滑坡被埋的83人中,有81名是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的工人。

  最令人遗憾的是在预警发出后仍有人员伤亡。711日,四川省七盘沟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崩塌,监测人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2000余人安全撤离,但仍有15人因不及时撤离而死亡、失踪。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统计分析发现,在预警及时发出后仍遭遇伤亡的,多为“三类人”,即隐藏不撤离人员、惜财撤离不及时人员,以及撤离后又自行返回人员。

  应对灾情,严阵以待

  根据上半年灾情及伤亡情况的统计分析,国土资源部地灾应急办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首先,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临灾预报预警和临灾避险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三多”人员的安全防范工作,对可能的临灾“不走、慢走、返回”人员,要组织人员,派专人盯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同时,要组织专家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布有关统计信息,提醒教育广大群众珍爱生命。

  近期,应急办将组织专家和地灾管理人员,在前期对四川、云南地灾防治工作检查指导的基础上,对雨情较重、灾害易发的贵州、陕西、甘肃等省进行检查指导,重点检查应急值守、应急预案落实、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情况。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应急办组织的专家组近日将分赴三峡库区重庆段和湖北段,对重点隐患点、监测点和治理工程施工点,逐个进行现场查看,发现问题现场指导,并召开专业监测单位技术负责人会议,督促专业监测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指导提升专业监测能力,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及监测人员防灾意识。专家组还将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监测人员和群众进行现场沟通交流,对新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隐患、险情等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将随时通过电话沟通、视频会商、QQ群互动及视频会议等方式,对全国防灾工作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指导。”崔瑛告诉记者。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