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钟自然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未来采取措施答本报记者问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 吴启华 发布时间 2021-11-01

       在国务院新闻办10月29日举行的自然资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矿业报》记者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未来采取的措施提问。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钟自然进行了答问。

2.png

钟自然在发布会现场答本报记者问 

  钟自然表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自然资源系统责任重大。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34218起,造成1234人死亡或者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60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减少了38.5%和41.5%。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14.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

  自然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陆昊部长先后主持召开36次部长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不足,在群测群防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部署对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1∶5万的地质灾害调查,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开展1∶1万的调查。

  第二,分析“滑坡体构造是什么”,对调查发现的隐患点进行详细勘查,确定其地质构造、滑坡体体积以及可能滑动方向、主要威胁目标区域等有关情况。

  第三,加强预警技术支撑,科学预测“灾害何时发生”。

  最后,根据轻重缓急,集中必要的财力,组织搬迁避让,或者实施工程治理等防范措施。

  钟自然介绍,根据这些工作思路,最近两年自然资源部着力加强了3个方面的技术支撑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综合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通过“雷达卫星+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专家系统”来识别变形区域,通过“遥感影像+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形数据”来判别疑似隐患,再通过“无人机调查+实地排查”锁定具体的隐患点。2020年,在221个县(市、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示范,共识别出疑似隐患8450处,经过实地核查验证,确认隐患的比例超过60%。2021年已识别出以滑坡为主的疑似隐患9675处。

  二是研究开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并进行预警实验。2019年以来,集成社会力量,集中研究开发了包括北斗定位、裂缝监测、倾角加速度监测、雨量监测和含水率监测等5类性价比较高、能耗比较低、适用性比较强的普适型滑坡监测预警仪器,两年来先后在17个省份2.5万多处开展了试验示范,对97起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实现了成功预警预报,涉及1833名可能伤亡人员,避免了人员伤亡。

  三是建立常态化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驻省驻守工作制度。2020年以来,向全国31个省(区、市)派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指导,建立了常态化的驻省驻守专家工作制度。今年汛期,极端天气比较多,进一步结合地方需求,在已有分省驻守专家的基础上,又增派了20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线工作组,分赴各省(区、市),与地方专业技术队伍联合组队,驻县进乡、入村到点加强技术指导,对重大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再排查、再核查,竭尽全力降低灾害影响。截止到目前,累计排查2563处隐患点、431处风险区,60个受滑坡、泥石流威胁的县城和集镇。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多技术手段,加强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识别更多隐患,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更多的监测预警设备,提升“人防+技防”能力,不断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力度,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守好安全底线,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钟自然最后表示。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