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汪民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829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宏仁副部长,尊敬的各位院士专家,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同志们:

首先,衷心感谢大家的信任,推选我担任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的第一届会长。协会自筹建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部党组高度重视协会的组建工作,专门成立了筹备领导小组。绍史部长亲自为协会题词并向大家发来贺信,对协会的工作寄予殷切希望,为协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上午成立大会少农副部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对做好协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部环境司、各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协会发起单位,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部老领导、有关院士专家、兄弟协会、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应邀出席会议。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新闻媒体到会报道。在此,我代表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并以我个人名义,向各有关方面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次大会审议通过了协会章程、会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领导成员,就设立专业委员会形成了相关决议。这些都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协会成立后,需要谋划的事情很多,需要落实的任务也很重。下面,我重点就如何贯彻落实好部党组和绍史部长的要求,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做好当前协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仍然非常繁重。我国有2000多个山地丘陵县,已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大27万处。对新的隐患点进一步开展排查,对已经发现的隐患点进行监测和治理,都需要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员承担。截至目前,全国有近4000家资质单位、超过10万名专业人员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的相关工作,为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在我国总体还算是一个新的领域,还存在标准规范不健全、行业监管不到位、个别人员职业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加之从业单位水平不一、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尽快予以改进和完善,将严重影响行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工程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腐败现象易发、高发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开展了多次专项治理活动。最近,“8.24”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坍塌事件,突出反映了加强行业和质量监管的极端重要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想这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现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强度还是很大的,几乎每个重点省都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都在对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监测和治理。监测和治理的前提是勘查、尤其是治理,还涉及到设计、施工和监理,还有所有相关活动都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这些工作做得到底怎么样。地质灾害防治应当是建设领域比较特殊的项目,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直接的影响,会不会在我们的手上出问题。这次哈尔滨的引桥坍塌,先找的就是谁设计的、谁施工的、谁监理的,先把这三家单位追问了。如果在我们的手上出了问题,首先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然后是影响到我们的行业形象,真出了问题就不得了。所以我们成立地质灾害行业协会,就是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行业质量管理。我们的五大资质应当严肃管理,统一整合资质,拿到资质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拿到资质怎么开展工作?这些都应当严肃起来。开展工作进行的质量好坏,认真不认真,到位不到位,如何建立终身负责制,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比如说,让你勘查,打个孔需要打16米,你只打了8米,这种事不是没有的;让你在这里打一个基坑,你没有按质量要求,尤其是在深度上不符合要求,偷工减料。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是没有。这项工作是百年大计,一个是资质,一个是标准规范,一个是质量管理,这些都要严肃起来。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协会,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本目的是加强行业监管、推动行业自律、建立诚信体系、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和促进行业持续发展。协会的成立,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带来了重大机遇。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通过行业自律来强化行业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协会为广大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构建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工作平台,加快完善标准规范,加强教育培训,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开辟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乘势而上,强化责任意识,业务上精益求精,质量上安全可靠,以实际行动共同树立和维护行业良好形象,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精心策划,着力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协会要坚持以人为本,精心策划,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构建建行和谐的行业环境。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具体的技术工作做科学统一要求,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相对缺乏,部分内容还主要参考相关行业的技术要求。根据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技术特点和防灾减灾要求,加快制定完善有关技术要求、实施细则、规范、标准等,为工程治理和防治单位生产经营提供依据,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必要工作。

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调动专家、防治机构和会员单位的技术优势,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全面梳理现有技术标准,研究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尽快制定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方案,优先开展当前最急需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要鼓励会员单位积极参与标准规范的编制。

(二)促进提高工程治理质量。有效规避灾害风险、消除灾害隐患,是防灾减灾的最关键环节,也是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的重要任务。协会要把提高防治工程质量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充分利用治理工程评优评奖、建立行业信用等级评价、防治工程科技创新示范等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提高工程治理质量。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制度和标准,针对治理工程、企业和个人,分别设立评优奖项,定期开展评优评奖,及时公布资质单位信用等级。二是强化创优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强化资质单位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评优评奖实行质量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三是加强优质工程综合评定管理,充分考虑创建过程的各项质量管理措施落实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情况,对工程质量和效果实行综合评定,真正发挥优质工程示范作用。四是秉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征求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有关方面意见,切实提高优质工程奖项质量,严格控制评优数量,做到宁缺毋滥。工程评优是个很重要的措施,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责任制度,要建立终生负责制,符合标准规范是最起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谈其它的。这个基础上谈两件事情,对行业协会来讲,第一是态度,我们怎样来构建信用制度,已完成的项目可以组织专家抽样检查,对结果进行打分,每年一家单位有两次评级过程,几年下来大概情况就清楚了;再一个就是评优评奖,也就是抓两头,好的要抓好,但最基本的底线要注意,触犯这个底线要处罚。可能还要进一步考虑退出机制,出了大问题终生不能再干这项工作了,这个一定要坚持。

(三)突出做好宣传培训教育。协会要积极承担起对社会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教和会员单位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好的科普知识要普及,要像普及地震知识一样,地震就是最大的地质灾害,人人都要有防震知识,有了事怎么跑、怎么防?假如后山出现了一个裂缝,该怎么向上级报告,该进一步采取什么措施?这个要加强培训,而我们本身也要加强培训。要注意技术上提高,理论上要深化。同时要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防灾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等,广泛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地质灾害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破坏、谁负责,谁诱发、谁治理”这两大原则要根深蒂固。我和重庆的同志说过,现在库区建了好多工程,这些工程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它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要与工程建设同步,这个费用应由建设单位来出。现在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之所以越来越重,一方面确实有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很多地方构造比较强烈,比较破碎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现在异常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但还要切实考虑大量认为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在体制上要理顺,责任上要分清,法律上要加强,在宣传上也要加大力度。这些都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上有明确要求的。还有就是我们本身的业务培训方面,要深化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业务人的作业水平。

(四)积极推进防治科技研究。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水平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努力提升工程治理效果,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协会和从事工程治理的单位,要在实践中注重提升治理工程的科技水平,切实增强防灾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要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一批研究项目,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理论研究,改进崩、滑、流等类型灾害工程治理技术,试验选用适宜的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应用一批先进工程治理设计软件。二是要加强对以往开展的治理工程,尤其是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舟曲泥石流灾区等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梳理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可供学习借鉴的典型案例。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企业的交流,加强技术合作和联合研发,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材料、设备和管理经验。一方面要加强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先进工艺的研究。过去我们说地质大国走向地质强国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对它的成灾的机理、形成的机制、发生发展过程都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同时,对各地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灾规律的研究,比如在某一个地区总出这样的事,顺层的,下面有一个小煤矿、小土矿,就在那里挖,出现变形,稳定的变成不稳定的,就引起一个大问题。所以现在有的省把这个地区的小煤矿统统都停掉了,或者对这一类矿区采取了特殊要求。对于这些每个地方都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分不同层面认真研究,提高科技含量,以科技进步来推动和促进我们的行业发展。

(五)有效开展资质管理服务。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协会要遵循客观独立、公开公正、廉洁信用的原则,有效开展资质管理服务。一是规范资质审查专家管理,将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熟悉地质灾害防治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知识的专家,纳入到资质审查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的维护和更新。二是严把资质审查关口,严格按照资质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认真做好资质申报、换证、变更等的审查工作。三是建立完善资质单位数据库,畅通部、省的沟通渠道,共同做好各级资质单位信息管理,及时掌握资质单位动态变化情况。四是做好资质咨询服务,通过发布资质申报指南,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渠道,为会员单位了解资质管理要求、社会公众查询有关信息提供高效服务。同时,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协会提高服务水平。资质管理应该交给行业协会,所以我们成立行业协会,部里的资质管理都要转移过来,当务之急是怎么管,要拿出一套很好的办法来,切实可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三、扎实工作,全面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为使协会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夯实工作基础,要抓紧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工作机构,充实人员队伍,全面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一)加强业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对重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规范化、系统化、精细化予以推动,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分阶段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要求,符合行业发展和会员单位需求。

(二)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协会要在广泛团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贴近政府部门,贴近业主单位,贴近社会群众,切实发挥好上下沟通、横向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准确掌握各会员单位基本情况,积极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及时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好广大会员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要按照协会章程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业务需要,加强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建设,设立专家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和秘书处。秘书处作为常设工作机构,要分别设立专家服务、内部管理、宣传培训、技术咨询、质量监督、信息服务等职能部门,选派品德好、有能力、会干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充实到机构中。要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作为顾问,指导好各个机构开展相关工作。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团体开好局、起好步非常重要,有的单位它的传统一开始就立好了,后面的工作就很顺,效率很高。一开始就稀稀松松、松松垮垮,那就乱了。所以,秘书处建设必须加强,要先定下规矩,再办事,办事有规矩,做事有章法,要令行禁止,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要建立向大会、向理事会工作报告制度,钱是怎么花的,事是怎么干的,都要有个交待。

四、群策群力,共同把协会建设成“会员之家”

协会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纽带,是推动灾害防治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会员之间交流与合作的精神家园。办好协会,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协会会员、理事、会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和特点积极发挥作用,齐心协力,共同把协会建设成为“会员之家”。

(一)会员要发挥协会的主人翁作用。会员是协会的主人,协会的生存和发展与会员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全体会员要按照部党组和徐绍史部长的要求,加强自律和自身建设,以评估诚信、行业和谐、会员尊严、协会永续为己任,遵守章程,勤勉尽责,保持职业谨慎,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协会的荣誉,自觉维护协会形象,积极行使和履行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协会开展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理事要发挥好骨干作用。本届理事会当选的理事,都是个部门、各机构、各单位的负责人或专家学者。全体理事都要在评估执业、研究、管理中切实负起责任,忠实代表广大会员利益充分发挥骨干作用,为协会发展当好参谋。

(三)会员单位要发挥好支撑作用。会员单位是协会服务的对象,也是协会开展工作的依托。部机关司局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做好相关工作的移交与衔接,支持和引导协会健康发展。科研院校、部直属事业单位要在理论方法、技术服务上给予大力支持,提高广大创业者的工作技能和素质。广大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要充分利用协会的平台作用,提高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不断发展。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统筹考虑地灾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等工作需要,抓紧规范和加强地灾防治市场建设,条件具备的,要积极组建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协会。

同志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是大家的协会,需要我们共同建设。作为第一任会长,我在衷心表达感谢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协会要有新气象、新风貌。我将与第一届理事会的同事们一道,团结协会全体成员,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认真落实部党组和徐绍史部长的要求,严格执行协会章程有关规定,积极履职,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